中美投资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

2013年07月05日 15:45 411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我们强调的双向投资应该是对等的。对美国资本中国一直十分欢迎,数据显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1994年以来总体上保持了增长趋势,大部分年份(18年中有11年) 的增长率超过了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增长率。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具有3大显著特点:
  一是从投资主体看,美国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华投资,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和日益庞大的市场,进行全球化生产布局。二是从投资领域看,极为广泛。美国投资在华产业既包括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如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运输设备,也包括技术密集型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以及金融、信息/法律咨询、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三是美国在华投资资本回报率相当高。与全球产业平均利润率相比,美国要高出5-8个百分点左右。由于投资收益稳定增长, 利润再投资成为新增投资主力,这是保证美国海外资产持续获得高收益的重要原因。
  然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也出现放缓。制约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主要包括:一方面,中国以其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克服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的价值洼地。然而,当前随着中国推进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也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这必然压缩FDI的利润空间。中国市场化投资壁垒的因素,比如,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以及竞争中立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从美国自身角度看,美国正在加速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奥巴马政府欲通过促进产业资本回流重组全球产业链。随着“美国制造”的强势回归,未来美国很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对中国传统产业以及资本回报率下降的领域投资有所放缓。
  因此,如何破除相互市场和制度壁垒,通过双边投资协定和一系列规制的制定扫清障碍,突破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天花板”对于两国乃至全球而言都关系重大。所谓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BIT)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为鼓励、促进和保护本国公民在对方境内的投资而签署的双边条约。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由于80年代末期中美政治趋冷,谈判处于停滞状态。2008 年6月中美两国重启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但至今仍没有太实质性的进展。从中美间的投资联系来看,两国显然都具有缔结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现实动力。
  2012年4月,经过历时3年的研究和讨论,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正式发布了美国2012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2012 US Model BIT),取代之前的2004年双边投资协定。但双方依然围绕“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障”“知识产权”“高技术出口管制”等核心议题有诸多分歧。由于当前国际投资体系尚没有形成象多边贸易体系那样的完整的普遍接受的规则体系,因此对于双边投资协定而言,双方其实就是在利益范围之内的“对等妥协”。中美应尽快重启双边投资谈判,双方可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双边投资谈判与投资自由化谈判适当分离,逐步放开清单限制,通过推动企业、商会等民间层面的投资协定,淡化政府间的分歧。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