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铝材业面临宏观调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考验
2004年10月18日 10:23
82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广东铝材业面临宏观调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考验
据《南方日报》报道,2003年3月,广东南海大沥被认定为“中国铝材第一镇”。统计显示,南海有色金属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铝材生产企业就有150多家,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占全国建筑类铝型材市场份额的四成,占广东市场的六成,产品涵盖了建筑铝材、工业铝材、装饰铝材等各个方面。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3]103号文《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年8月,发展改革委发出[2004]1791号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对于不符合铝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和未经国家审批的电解铝和氧化铝项目,要坚决停止建设。”
电解铝行业的压力是否会传递到下游,成为铝材行业关注的焦点。大沥相关人士表示,大沥去年铝型材加工量在40万吨左右,铝的使用量在50万到60万吨,本地流通的铝材则超过100万吨,108家铝型材企业创造了大沥工业总产值的60%到65%,是当地真正的支柱型产业。尽管大沥铝的供应未受到直接影响,但是铝锭的价格明显涨了,由于电解铝行业电价每度上涨了5分钱左右,铝价每吨相应上涨了近600元。
大沥一家比较有实力的铝型材企业的老板用四个字来概括上游产品,什么都涨。与原油有关的原材料涨价甚至超过了原油的涨幅,而部分与原油没有关系的化工材料也涨价了。除了锡价上涨了100%外,锂、硫酸、硝酸这些材料的涨幅都很大,而用电、产品运输等等都比以往更紧张了。他说,总体来看,每吨铝材的成本上涨了700元左右,而成品价格的上涨则只是成本涨幅的三成到五成,其它的成本压力必须由企业消化,这导致他的企业上半年的利润同比减少了三成以上。虽然暂时看起来,铝材企业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成本压力仍然这样高,这位老板认为,小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
大沥铝材的原材料有70%来自国内,30%来自国外,而大沥的企业家们又普遍参与了国际铝锭的期货交易,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铝锭价格上涨的压力,因此电解铝行业受到宏观调控的压力并没有十分直接地作用于南海的铝材企业。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们,铝锭价格与国际接轨,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而成本的压力几乎都来自辅料。至于人们关注的银行信贷,他则坦言并无影响,不少铝材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来自信贷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大家都认为铝材行业下一步的发展要重质而非重量,而这也是化解成本压力的措施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附加值更高的工业铝材的市场,并加大铝材出口量。近3年来,大沥的铝材出口以每年4%到5%的速度增长,出口占到了生产总量的20%。
在南海,推动铝材行业走向精细化发展的努力处处可见。2002年9月,南海在大沥创建了广东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广东省铝型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南海检测中心,2004年1月又成立了南海铝材行业协会;同月,南海正式出台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南海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目前,我国在铝型材国际互认质量检测领域首次与欧盟合作的项目也正在洽谈之中,南海正积极争取成为首批国内检测点之一。
大沥的一位企业家认为,电解铝行业的确存在过热现象,过热的原因表面看是铝材企业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电解铝,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全国开工建设的房地产项目消化不了那么多铝材--因为几乎绝大部分铝材都是为房产配套的。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