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铜冶炼,下一个电解铝?!

2005年05月30日 9:47 62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报告]铜冶炼,下一个电解铝?! 摘要:近两年来,在高铜价的刺激下,国内掀起来新一轮的铜冶炼产能扩张浪潮,大有前几年电解铝盲目投资热的趋势。由于电解铝盲目扩张,导致氧化铝供应严重不足,大量产能被迫闲置,整个行业面临亏损。目前国内铜冶炼发展势头正在步电解铝的后尘。我们要充分看到,制约国内铜冶炼命脉的主要是资源,因此我国铜冶炼要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变到以资源控制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同时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强强联合,走出去开发矿产资源,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我国铜工业。 记者近日在调研中了解到,国内第一大铜企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计划在2007年电解铜产能由现在的40万吨增加到70万吨,山东阳谷县目前正在建设30万吨的大型铜冶炼项目,福建一家企业更是准备上马40万吨的铜冶炼生产线。在高铜价的刺激下,国内正在掀起新一轮的铜冶炼产能扩张浪潮。除行业龙头企业外,一些从来没有做过铜的企业也纷纷涉足其中,前两年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热似乎又在铜冶炼领域显现。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不无忧虑,他们担心如果任其发展,过不了多久我国铜冶炼也将重蹈电解铝行业整体亏损的覆辙。 (小标题)铜价攀升刺激国内掀起投资热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铜的消费也日益提高。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国内铜消费量从2000年的194万吨增加至2004年的32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13.3%。 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铜价大幅上涨。国内铜价从1.6万元/吨攀升到今年的3.7万元/吨,国际铜价从1600美元/吨上涨到3300美元/吨,达到历史高点。在市场的利好作用下,国内铜企业的利润也创历史最好水平。2004年铜冶炼项目投资30.47亿元,同比增长35.66%。2004年192家铜冶炼企业实现利润25.03亿元,比2003年增长273.8%。 正是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铜价不断攀高地诱惑下,2004年以来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浪潮。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专家、上海期货交易所顾问胡斌介绍,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上马的铜冶炼项目产能高达238万吨,相当于国内现有产能。 在这新一轮的产能扩张中,一些新上项目紧盯国内大企业,为将来市场恶性竞争埋下了伏笔。如山东阳谷县30万吨铜冶炼项目的一位负责人对国内一家大型铜企业董事长说过这么一段话:“国有铜企业绝对竞争不过我们。因为我们没有退休职工的负担,也没有像你们国有企业担负着大量的社会职能。而且我们建在沿海地区,在物流成本上要比你们低的多。一旦市场低迷,国有企业也要先比我们被淘汰。” (小标题)资源贫乏 受制于人 我国是铜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受自然资源条件和资金投入限制,矿山建设速度缓慢,铜精矿产量增长远远滞后于冶炼产量的增速。21世纪以来,国内铜精矿产量一直未见明显增长,保持在年产60万吨(含铜量,下同)上下的水平,2000年-2004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9%,没有大的起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铜精矿产量也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上,难有大的增长。而同期电解铜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3%,远远高于铜精矿的增长率。铜精矿产量与电解铜产量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从2003年的132万吨扩大到2004年的145万吨。2001年国内铜精矿供应量不足冶炼能力的50%,2005年国内铜精矿自给率只有30%,今后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巨大的原料缺口只有通过国际市场弥补。 从国际铜原料市场的供需来看,国际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平衡过程。一个新矿山从开工建设到出矿,基本上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虽然这两年铜价快速上涨带动了矿山投入增加,但是国际铜冶炼企业也在纷纷扩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目前国内铜冶炼的发展与电解铝走过的路一样,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往往都是先把厂子建起来,原料则无一例外地再从国际市场上找。2001年我国进口铜精矿67万吨,2004年达到73万吨,约占全球铜精矿贸易量的1/4左右。其中80%的铜精矿都是通过现货市场进口的,是国际铜精矿现货市场的最大买家。 由于现货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一些大贸易商所控制,除货源难以保证外,供应渠道极易受到国际供求关系的影响。尽管铜价不断攀升,但由于2004年上半年现货市场的铜精矿加工费达到历史低谷,云南铜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邹韶禄说,“2004年初国内一些厂家进口的铜精矿加工费曾低至20美元/吨。按照这个加工费,每生产一吨铜至少亏损2000元。”中国铜企业进口铜精矿不仅不能获益,反而出现亏损,与铜价的大幅攀升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铜冶炼生产规模的扩张,我国冶炼企业的原料自给率逐步下降,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经理韦江宏说,资源自给率下降,将导致国内大型企业丧失在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和支配权,慢慢沦为国际铜矿和冶炼商在境内的代理加工基地,危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小标题)重复建设将导致原料价格飙升 前几年经营电解铝利润较高,国内掀起了电解铝建设热潮。很多企业不考虑原料供应以及后期市场发展,盲目上马50万吨甚至100万吨的大项目,结果造成产能扶摇之上。虽然国家及时实施宏观调控,一批急于上马的电解铝项目被叫停,但是到2004年,电解铝产能仍高达937万吨,在电价上涨和氧化铝供应匮乏的双重夹击下,而当年的产量却只有667万吨,近1/3的产能被迫闲置。国内电解铝的原料氧化铝一半左右靠进口,国内企业基本上都是从供应量较小的国际现货市场购买,氧化铝需求的猛增造成供不应求,价格从180美元/吨涨到500美元/吨,国外氧化铝生产和贸易商趁机赚了个钵满盆圆。国内企业则付出沉重代价,2004年一半多的电解铝企业亏损,今年一季度亏损率上升到80%。胡斌告诉记者,由于国际氧化铝价格长期在400美元/吨以上,美国的铝厂认为直接出口氧化铝比加工成电解铝更划算,就停止了部分电解铝生产,专门向中国出口氧化铝。 考虑到我国铜冶炼在原料供应链上还不如电解铝,由于新近扩产的产能预计有一半左右将在2007年左右集中释放,届时国际铜原料市场难以一下子提供这么大的供给量,一部分新上项目很可能因为无米下锅而被迫闲置。由于我国铜原料缺口越来越大,铜企业就会像电解铝企业一样,为了获得原料供应只好竟相哄抬价格,如此以来,得益的是国外贸易商,受损的是国内铜企业。 (小标题)控制资源才是我国铜冶炼发展的根本出路 资源性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原料供应是确保企业扩张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我国铜冶炼工业发展的瓶颈是国内原料供应严重短缺,主要依赖海外资源,获得长期稳定、价格合理的海外原料供应是我国铜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铜冶炼工业的发展,要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变为以控制资源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在资源控制方面,日本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日本通过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供应系统,形成一大批海外矿产资源基地,确保了矿产的长期、稳定和安全供应。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矿业项目,80%以上都是通过协作开展的,只有少部分完全自主由日本企业经营。这种经营策略的优势是极为明显的:通过与第三国矿业公司的合作,分担风险,利益均摊,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矿业跨国经营的经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银行、国际大投资机构合作,资源国不敢轻举妄动,加强了项目的安全性;与资源国当地公司合作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带来诸多便利。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目前国内企业首先应与国外矿山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扩大长期合同的供应量。另一方面,国内大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到海外开发矿产资源。除了在海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勘探和采矿外,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从海外中小型铜矿山项目开发起步,通过直接收购、融资、参股等方式取得铜精矿包销。或者通过参与风险探矿在项目开发前期优先获得项目权益,并通过投融资方式取得铜精矿产品的包销权。 (小标题)打造铜业航母迫在眉睫 我国铜冶炼业存在着另一个问题是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偏小,国际竞争力差。2004年我国共有192家铜冶炼企业,平均产能才1万吨左右,电解铜产量超过40万吨的只有江西铜业公司和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两家,相比国际大型企业,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资金势力都无法同日而语。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一段关于大企业成长发展的名言:大企业的成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美利坚之美”那个品种的玫瑰之所以艳丽芬芳,就是因为摘除了生长在它周围的蓓蕾。这不是企业界的不良现象,而是一个自然规律。 “洛克菲勒”法则告诉我们,在目前铜企业诸侯割据的局面下,不进行兼并重组,国内哪家企业都难以做强做大。邹韶禄、韦江宏表示,为了让我国弱小的铜工业得到尽快提升,国家应该支持铜冶炼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把国内龙头铜企业组成中国铜业集团,这样在规模、竞争力方面将得到很大提升,企业也有实力走出去。 (小标题)国家应加大产业政策的调整与扶持 为使我国铜工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在产业政策上也应当做出调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恭敏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再投入巨大的资金上马铜冶炼项目值得商榷。企业的效益暂且不论,单就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渣、废气就会给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我国应控制铜冶炼能力增长速度,调整进口结构,实现铜精矿、废杂铜、精炼铜、铜材、铜制品进口多元化机制,不要在铜精矿一根独木桥上竞争。尽快制订“中国铜工业产业政策”,加大对铜工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制止随意上马铜冶炼项目的行为,维护铜工业有序发展。 据海关统计, 2004年我国多达91家企业和贸易公司从事铜精矿进口贸易。国外贸易商就是利用国内这种多头进口的情况大肆压低铜精矿加工费,使国内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对此,国家应制订实施铜精矿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从整顿市场秩序入手,改变进口渠道多、环节多的混乱现象。 同时,国家应将促进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保障矿产资源的安全列为国家矿业政策的重要目标,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鼓励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进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