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莱证券:全球铜工业发展展望

2005年05月29日 21:38 8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巴克莱证券:全球铜工业发展展望 Barclays资本公司对铜金属市场的展望--概述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令人担忧,但由于铜金属库存极低,并且消费者整寻求机会能购买铜金属,所以我们仍期望铜金属能得到强劲的支持。我们持有积极观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在于要克服当前这样的一种市场情绪,即铜金属价格已过高峰期。   从现货大幅升水的结构来看,中国市场显然物资短缺,同时由于能源部门投资的驱动,潜在的消费趋势依然强劲。2005年和2006年发电扩充量计划要达到两位数的增长率,这将有助于支持中国今年整个铜金属需求的增长量至少达到10%。   矿产量过去几年急剧上升,同时即期处理费用和精炼费随之高涨。产量上涨只是暂时现象,但是到2006年时,随着智利产出增长率最有可能稳定下来,产量则将再次放缓。我们相信到那时库存的构建程度将不足以避免由于价格上升而产生的新压力,并期望2006年价格依然保持强劲势头。   铜价达到高峰?   铜金属现货价近三十年来处于大区间震荡整理过程中,近年来却出现明显的突破区间上涨的趋势,持续处于历史性高位使得投资者对铜价的后市产生分歧,铜价是否已经达到高峰?目前铜市的基本面情况是:需求正在放缓;矿供应量正在迅速上升;库存下降趋势是否正在倒转值得关注。   爬上’双蜂’?   伦敦3个月铜金属价格在2004年4月第一次爬上高峰,当时的价格在2900-3100美元/吨之间,2005年4月第二次爬上高峰,其价格在3100-3300美元/吨区间。两次高峰的出现是否意味着铜价爬上"双峰"值得关注。   暴跌的风险?   自2004年以来,铜价出现四次暴跌,第一次发生在2004年4月,第二次发生在2004年10月,第三次发生在2005年1月,2005年5月开始的下跌是第四次。屡次下跌是否会带来转势风险值得关注。   空空的仓库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交易所仓库内只剩下100Kt的铜,空空的仓库成为影响铜价后期走势的重要因素。   由于消费者-推至更高价位?   目前美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极为宽松的调节状态,是否会由于消费者的因素,使得铜价被推至更高的价位同样值得关注。   消费者不能"挺住"不去购买   由于库存保持在"临界"水平以下位置,随着第2季度需求的增加,消费者在目前状况下不能避险,需要建立一定量的库存,因此,消费者不能"挺住"不去购买铜。   目前的铜价没有触顶的迹象?   如今美国经济对商品高价格的敏感程度越来越低,实际的铜价仍然低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的高峰值。因此,目前的铜价到底有没有触顶的迹象仍然值得推敲。   中国消费者均对价格敏感,但是很少有人从供不应求的国内市场上暂时撤出   目前的中国,经济减速稳定下来的同时,铜的半成品生产反弹,实际溢价再次稳定的同时,中国阴极进口保持上升势头。因此,中国消费者均对价格敏感,但是很少有人从供不应求的国内市场上暂时撤出   供应上扬前景有望实现?   近年来,全球采矿勘探加快,但交付周期比要以往更长,"可能的"产出增长率会很大,但随之有很多风险。因此,供应上扬的前景是否有望实现仍需观察。   供应受到更多限制:长期和短期   数据显示,世界最大铜矿公司的产出增长率提前降低,比如智利铜矿产量,1990-1999年间,铜矿产量是+2.8Mt,到了2000-2009年,铜矿产量是+1.1Mt。另一方面,长久等待设备和更换部件,也使得供应受到更多限制。   推动至更高峰?   中国的巨大需求潜力推动金属使用密集度的复苏,但是否会推动铜价至更高峰仍有待观察。   基金使价格推至更高?   由于基金的积极介入,商品指数与共同基金资产出现挂钩的趋势,很多市场人士认为,正是基金的加入,推动铜价至更高的位置。   很少"投机"泡沫的迹象   而从实际数据对比来看,目前的主要商品市场上,基金的绝对量并不大,因此,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少一部分是由于"投机"泡沫引起的。商品价格的长期上涨将逐渐带来市场结构的变化。   作为一种资产类别,商品购买增加   作为一种资产类别,在众多基金投资组合上,商品购买的数量逐渐增加。从150多个公司客户及潜在客户问卷调查显示,商品投资在其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增加,并很可能在未来三年进一步增加。多数养老基金认为,商品购买数量的增加使得他们的投资组合进一步多元化。   当心--全球铜金属市场差额和价格   数据显示,铜需求增长速度有可能放缓,而产量将进一步增加,但是以前的逆差以及低库存仍将对市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期望在消费者以及投机购买推动下,价格到第2季度末时能更高一些。预计H2价格更加疲软,但是由于库存不能恢复至足够程度,所以金属在2006年H1时达到新的供不应求。   (根据“第二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发言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