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测]铜行业周期性顶点已经达到

2005年05月24日 15:51 109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预测]铜行业周期性顶点已经达到 2003年以来铜的牛市行情归根到底驱动因素是铜供需缺口的存在,2003年全球铜缺口是36万吨,2004年缺口是70.5万吨。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看,铜供求关系正在由缺口向过剩慢慢转变。据国际铜研究组织最新统计数据,1-2月全球精铜市场过剩量为2.4万吨,而去年同期精铜产量缺口为23.6万吨。出现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过两年多的铜价持续上扬,世界范围先前停产的铜矿陆续恢复生产,产量的增加集中在2005年体现出来。另一方面铜需求也有所萎缩。据统计前两个月除中国铜消费同比增长4.3%以外,其他主要经济实体美国、欧盟、日本的铜消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因此,当铜价上涨的基础发生动摇时,价格逆转也成为必然。 另外,近日铜价暴跌,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美元走强有关。3月份以来,美国贸易赤字明显改善;前不久公布的美国4月份预算结余也上升至5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倍,是近三年的最好水平。这些都表明美国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问题有所好转,从而带动了美元走强。而铜价往往与美元走势相反,因此我们认为投资者预期美元走强是铜价回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我们对铜价未来走势的预测,铜行业周期性顶点已经达到。下半年铜价将回落至2800美元/吨左右,全年平均铜价在3000美元/吨左右。2006年铜价预计进一步回落至2730美元/吨。因此,对铜行业评级调降为中性。但我们对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仍然看好,例如铜都铜业等仍会逆周期而上,业绩持续增长。铜上市公司投资机会是铜价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相对于价格来讲,波动幅度很小。并且,铜矿自给率提高;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优势;运用新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铜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会逐步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铜价格,而不是成本。 在铜的生产成本构成中,原料在成本中比重最大。煤电油运等由于所占比重小,并不是成本上升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铜矿资源紧缺,铜企业原料自给率低,必须通过外购和大量进口来满足生产需要。自产铜精矿毛利率能达到40%左右,而国内采购铜精矿生产阴极铜毛利率在10%左右,从国内进口铜精矿毛利率更低。因此,我们认为铜企业降低成本,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原料自给率。上市公司主要采取的方式有:收购母公司矿山资产;与国内矿山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到海外找资源,参股海外矿山等等。目前上市公司铜矿自给能力已经明显增强,但还要经过长时期才能大幅度提高自给率。 铜企业成本转嫁能力比较强。除了电力设备行业受到铜价上涨带来成本增加压力较大,其他用铜量比较大的行业如空调、冰箱、汽车等承受铜价上涨能力都比较强。究其原因,是因为铜在这些产品单位用量很小,铜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小,铜价上涨对它们来讲无足轻重。电力设备行业则承受着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电力行业铜消费占铜总消费量的50%-60%,是用铜大户。据我们的测算,2003年每千瓦装机容量铜成本占到产品成本的12%,2004年这个比例上升至19%,如果按目前铜价33000元/吨计算,这个比例将升至23%。成本的上升极大地挤压了电力设备的毛利润。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