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马钢大力增产“双高”产品支撑创新增效

2005年05月24日 15:31 47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公司动态]马钢大力增产“双高”产品支撑创新增效   马钢坚持不懈地走技术创新之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成功推进研产销一体化攻关模式,大力开发、增产“双高”(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高效顺畅的创新之路。   2004年末,针对国内外市场状况,该公司确定了集中品种、批量开发、优化结构、培育品牌的马钢产品“研产销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并制订了今年新产品开发60万吨计划,比去年计划增加10万吨。为了平衡公司内部生产,马钢攻关团队一手抓充分发挥新系统工艺装备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工序匹配、融合,使“双高”产品充分放量;一手抓挖掘老系统开发“双高”产品的途径,使老系统产品档次适度提升,缓解新系统生产资源压力;围绕双高产品的开发,针对共性技术和不同工艺技术条件,公司研产销一体化项目攻关组大施技术创新手段——在线、棒材生产开发方面,项目组一方面从进一步优化冷镦钢成分设计入手,加大钢水洁净度和铸坯质量攻关,针对新高线热机轧制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解决免退火冷镦钢在规格系列化扩展过程中及超细晶非调冷镦钢出现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加大用户使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与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密切合作,制订非调冷镦钢的行业标准,为快速推进其市场准入创造条件。   在老系统生产“双高”产品挖潜上相关技术人员倾力出击。1008低碳易拉丝热轧盘条是马钢的传统产品品牌,在国内外有良好的市场,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年需求量达10万吨;以前在三钢生产,但三钢—新高线定位生产高品级材后,特别是随着三钢—新高线的“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能的提高,生产资源紧张。为了实现产品的战略性转移,技术人员与二钢轧厂同心协力,克服二钢炉子公称容量小,没有精炼装备,控制手段十分有限等缺陷,通过恢复喂铝线工艺、在线精确定氧,优化连铸的拉速、小转炉复吹工艺和斯太尔摩冷却线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二钢轧短流程生产出优质的1008盘条,该盘条比二钢轧生产的其他盘条高出20元以上;此举不仅优化了二钢轧品种结构,而且解放了三钢—新高线的生产能力,今年头四月一万多吨产品全部用于出口。   在热、冷轧产品生产开发方面,一体化项目组以自动化炼钢、冶炼与精炼的高效化、RH+LF双联工艺的顺行等问题为重点;通过优化成分、控制夹杂物形态等技术手段,重点开发低碳微合金化高强度系列、高强耐候系列、高强度汽车结构用钢系列等热轧薄板产品;冷轧产品,在稳定CQ级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发DQ级深冲系列冷轧薄板产品;同时深化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无取向电工硅钢片产品的开发。   同时,技术人员继续推进建筑用耐火、铁道车辆等专用H型钢,及薄壁轻型H型钢产品的开发力度,对新建小H型钢生产线实施品种、规格与大H型钢相配套的品种策略。车轮、圆管坯方面,加大高质量高速列车车轮研制力度,开发整轧机车车轮及出口车轮、轮箍产品,同时开拓圆管坯市场。   由于当前钒铁、钒氮合金等铁合金原料的价格大幅上扬,且资源紧张的情况,而该公司原采用钒铁、钒氮生产的HRB400钢筋和BSG460钢筋计划产量比例就占了今年公司钢筋计划的40%以上。因此,降低钢筋成本,是燃眉之急。公司线、棒材研产销一体化项目组梳理思路,总结在专用H型钢开发中积累的铌微合金化技术经验,采用铌微合金化技术生产三级钢筋,目前,他们已分别在第二、三钢轧总厂采用铌微合金化﹢适量穿水,及铌钛复合微合金化工艺,生产低成本三级钢筋的试验,并取得初步效果,经测算,与钒氮合金化生产三级钢筋相比,吨钢降本在200元以上,全面实施后可获得效益亿元以上,降本效果十分明显。   今年头4个月公司在内部实施钢轧厂整合,外部市场急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有序的生产组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适度放量“双高”产品,和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打出一套系统创新的组合拳,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