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铁矿石]我国需立足自身资源加强地矿勘探工作
2005年05月16日 15:33
95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聚焦铁矿石]我国需立足自身资源加强地矿勘探工作
今年国际铁矿石价格飙升了71.5%,引发了国内钢铁工业的强烈震动。一些地质勘探和国土资源部门认为,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扬,不仅仅是由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过快对原材料消耗增加,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需要铁矿石的50%依赖于进口。200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达2.1亿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而我国2000年到2003年铁矿石产量一直不足2.5亿吨,没有明显增加,只是在去年钢铁工业增长过快的情形下产量突破3亿吨。
作为我国铁矿勘查规范制定者的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局长张永金认为,这次矿石价格上涨是我国铁矿石资源储备不足的一次集中表现。
张永金认为,防止资源危机,必须未雨绸缪。作为地矿工作,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和周期长见效慢的特性,一个勘查项目从普查到详查到勘探结束最长需要10年才能见效。这种基础性产业决定着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而目前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限制地矿勘查的障碍。
一是地矿勘探的商业化运作超越目前我国国情。张永金认为,国家规定:公益性地质由国家财政投入,矿产性地质由市场投入运作。然而,目前铁矿石等地矿资源在我国还不具备商业化的运作条件。商业化运作要求有买卖双方形成的地质市场,需要业主从矿产普查开始就开始投入,一直到勘探结束。然而国际上寻找铁矿山的成功率仅有2‰-3‰,在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这种回笼资金较慢风险偏高的做法难于实现,地质市场也就无法形成。我国的企业大多属于“摘桃派”,不见成果绝不投入;地质勘查单位本身资金有限,没有实力去做大型勘查活动。
二是地矿勘查权的“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出售)政策不尽合理。从2000年开始的探矿权“招拍挂”政策,已经在一些地方成为当地政府获取第二财政收入的来源,而不是促进地矿勘查工作的助推器。张永金告诉记者,与土地“招拍挂”不同,矿山“招拍挂”前期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而地方政府却没有很好地补偿这块工作。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曾经对省内一地区进行勘查,认为有望成为新的铁矿区。在向当地政府提交了探矿要求后,地方政府认为当地是探矿空白,表示可以。但当地方政府看到详细的勘查设计后,就拒绝了地质勘查局的要求而转为“招拍挂”,以从中赚取更高的收益。
“招拍挂”一方面限制了地质专业部门进行大规模的勘查活动,挫伤了勘探部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客观上加剧了“大矿小开,小矿乱开”问题。一些矿主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开矿挑肥拣瘦,导致大量可采矿浪费惊人。
同时,地方利己思想也制约着地矿勘查工作。由于勘查需要占山、占地,地方往往不配合,总是想方设法吃拿卡要。
三是地质勘查部门待遇偏低。张永金告诉记者,全国地质勘查单位自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后,经费大幅缩减。以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为例,地质勘查单位生存困难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财政一年每人只发1万元的事业费用,额外的需要单位去做一些修路架桥的副业予以支持。由于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每年都有跳槽的地质人才。愿意到这里工作的毕业大学生也是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此外,由于地方并没有落实国家的工资补贴政策,职工意见很大。
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康志刚认为,目前我国地矿勘探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呈现出“炼钢能力大于开采能力大于探矿能力”的不合理现状。这样下去,反过来矿石掣肘钢铁工业发展的情形就会很快出现。
由于前几年国际矿石价格低廉,“开矿不如买矿”的观念一度盛行。康志刚说,现在一些人又提出境外参股拥有自己矿山,以解决潜在的资源危机。但铁矿石飞涨71.5%的事实提醒着我们:资源必须立足国内市场,现需要现买来不及。一旦国际形势变化,境外矿山能否持续供应很难预料。防止资源危机必须加强我国对地质资源的勘探。
加强我国自身的地矿勘查工作已经十分紧迫。张永金建议,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将依赖于资源消耗,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必须把探矿工作摆在基础性和前沿性的位置加以高度重视。国家应高度重视地矿勘查工作,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对地矿勘查工作的领导;同时,改变地矿勘查权的“招拍挂”的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减缓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的进程,加强大型矿山建设.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