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循环”不是“回收再利用”

2005年05月16日 9:8 6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循环经济]“循环”不是“回收再利用”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刘学敏14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可持续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国际研讨会”的专家报告会上对循环经济的概念作了一番辨析,他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理念虽已广为人们所接受,但却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必须正本清源,在理解“循环经济是什么”的同时,也应该从另一侧面认真思考“循环经济不是什么”。   刘学敏说,相对于传统的“投入-生产-消费-排放”的“线形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废弃物回收利用”有本质的不同。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至于传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下因物资匮乏而通过节约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来缓解供应短缺。因此,循环经济的起点更高,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其次,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刘学敏说,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原则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长度;资源化原则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主动”地减少废弃物,以期达到把废弃物排放限于环境自净能力的阈值之内,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目的;而“废弃物回收利用”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做法,它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完全分离,完全游离于“线形”生产方式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最后,循环经济通过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地构建成一个严密和封闭的循环体系,使资源与产品之间不再是原来那种近似的母子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循环经济提倡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当作产品原料再合理利用,而“废弃物回收利用”是针对污染废物采取的再利用技术,因而是相对独立和单向的。不仅如此,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体制基础不同。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市场经济和市场运作,在法规和标准的严格规范下推进,而“废弃物回收利用”在我国产生并盛行于计划经济时代,同时也可在市场经济下运作。   除此之外,循环经济还不能等同于古代朴素认识的简单资源循环。刘学敏说,在中国农村,农民就有许多循环利用资源的做法,如农民既用柴薪煮饭,也用其热能取暖;农家肥既是废弃物,也是用于肥田的生产资料等等,但是这种简单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之间却存在本质区别。首先,出发点和目的不同。虽说两者产生的前提都是资源的有限性,但简单的资源循环利用仅仅是从节约出发,而且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领域,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循环经济却不是这样。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它通过工业或产业之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目的。其次,技术支撑不同。简单的资源循环利用所依托的是一些简单的技术,有时更多的是一些“技巧”、“窍门”。循环经济却不同,它依存于一个技术体系或系统,它把所有能减少物质消耗、能封闭的物质流、能减少废物产生的各种技术纳入一个体系或系统;它要求确定未来需要达到的技术目标,然后指导现有的技术向既定的方向发展;它所要求的技术体系是以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运行,即以物尽其用为条件的。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