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论]五矿有色:2005年5月9日-5月13日铜市场分析

2005年05月16日 7:52 7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评论]五矿有色:2005年5月9日-5月13日铜市场分析 五一长假对中国出人意料地出台有关政策的预期终于未能如愿。而伦敦也趁着中国的长假进行着自身的调整。LME铜价在毫无指引的情况下围绕3130-3220之间窄幅徘徊。有意思的是,伦敦铜市场在经过来回拉锯后,五一节日结束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基本与节前最后一个收盘价持平,有意等待中国上海铜市场指引方向。 而中国人终于未能让伦敦市场的基金失望。经过漫长的五一长假之后,5月9日开盘后按耐住寂寞,再次充当伦敦市场的"领头羊"。尤其是现货月份大幅飙升,周二上海铜市场继续高攀。然而,伦敦市场似乎牢牢受阻于3220,"不愿领上海的情"。伦敦市场在美元走强,基本面出现过剩消息的打击下(周二ICSG国际铜研究小组公布1-2月份全球精炼铜市场过剩2.4万吨),市场心气明显偏淡,基金终于沉不住气,大量清仓抛售,LME铜价终于跌破中期重大支持3120。 周一:伦敦早盘三月期货价以3178开盘后企稳。在中国买盘、空头回补买盘的推动下,价格一路盘升,突破3205后引发少量止损买盘,中午价格最高3225。下午纽约市场开盘后,进一步上试的动能不足,价格基本徘徊在3200之上,伦敦收于3214,比五一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上扬39美元。 周二:虽然上海铜市场强势带动、LME镍价狂飙,伦敦铜市场开盘后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跟进上扬,相反上午基本在3200上下窄幅拉锯,上扬动力明显不足。下午纽约市场开盘后,虽然交易一度受到一位独立交易员猝死的影响而变得清淡,但总体走势比较强劲。伦敦市场因此继续上扬,收盘时冲击当日最高3225,伦敦并收于当日最高。伦敦收盘后,有所回落,至3215。 周三:受上海市场的拖累,周三伦敦隔夜市场继续回落。早盘开盘后,市场心气明显清淡,缺乏买盘支持。价格一路下试。跌破3200后,交易卖盘加入,上午基本维持在3180上下徘徊。短暂下试3172支持。下午纽约市场开盘后,受美国3月份贸易逆差低于预期美元因此走强的影响,铜价继续呈回落走势,最低3171。虽然尾市收盘前少量空头补进买盘支持,但仍弱势收盘。伦敦并收于3181。 周四:伦敦铜市场在上海市场的打压下,美元继续上扬以及基本面供应增加,消费趋淡的市场心气影响下,对冲基金终于决定继续清仓抛售。伦敦高开后一路滑,终于跌破坚守三次的重要支持3120大关,止损卖盘打压至最低3077,伦敦收于3097。伦敦下午5点收盘后,价格再次回落至3070附近。 技术分析:日线图中,14日RSI为28,中立。随机指数KD快线为5-30,偏弱。短期内技术指标将维持中立偏弱徘徊。 短期内技术支持位3050,阻力3150。中期支持3050,阻力3350。从技术图形看,3120有效突破,进入中期下调走势。目标2850。 本周焦点:中国是否升值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对铜价究竟是利多还是利空? 最近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传闻再次闹得沸沸扬扬,搅扰得市场不得安宁。有人说人民币升值在即,有人说明年将大幅上升7%左右。关于国家是否升值货币,我想,在此作无谓地揣摩似乎无济于事。假设人民币升值,对于上海的铜价来说,无疑是利空,但对于LME铜价则至少是中长期利多。这意味着中国能以较低价位进口铜。 基本面方面: 本周LME铜总库比节前下降3475吨,至周四的56350吨。本周LME铜现货升水基本维持节前的水平,158美元左右。 中国6月现货铜供给很可能上升,因进口增加,而消费由于将至的本地铜制品厂商进入生产淡季而减少。中国上海的现货供给将在本月多数时候继续紧俏,因本月现货进口量可能维持偏低。"供货紧张6月前不会缓和,"一进口商称。本周稍晚,一艘载有逾2万吨铜的货船将抵达上海。不过这远不够缓解供货压力,供应紧张已使上海现货价在过去一个月内上涨了3%。中国贸易商和进口商表示,当地强劲的铜价已激励中国买家在过去数周增加现货进口,且多数预定的船货定于5月末和6月初运抵上海。向中国销售铜的主要卖家包括矿业巨擘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哈萨克斯坦铜业公司Kazakhmys和全球最大铜厂商智利国有铜公司Codelco。 交易商表示,下月需求将开始下降,因铜制品厂商传统上会在6月至8月间减产。交易商表示,终端用户已降低采购量,因此前未能将较高铜价转嫁到制成品上。中国北方一铜生产商的贸易商表示,"一些大型终端用户开始减产。"进口商考虑到人民币可能升值, 正在寻求购买5月交货的现货铜,不过对6月以后的船货保持谨慎。 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周一表示,基本金属价格应会在今年上半年见顶,之后涨势逐渐减弱。麦格理银行在其最新的周报中称,"我们仍预计,多数基本金属价格将在2005年上半年见顶,因供应增长加速,且全球需求增长放缓。"但除非需求远逊于预期,否则很难出现大量供应过剩的情况 "因此我们预计,直到2006年,金属价格总体上将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保持高位并不意味着触及新高。"麦格理银行称,经济成长正在放缓,金属需求增长亦是如此,而供应总体上却在加速,不过供应尚未超过需求,库存今年不会上升。前三个因素明显为利空,但在库存长期紧俏的市场上,后两个因素不可小视,可能完全抵消前三个因素,例如目前的镍市和铜市即是如此。"关键问题不是供应增长是否快于需求增长,而是供给量是否实际超过需求量,"我们预计首先出现这种情况的将是铜,市场目前大体供求平衡,可能在下半年和2006年出现小幅过剩,这是我们继续预测未来18个月铜价趋势向下的理由。"该经纪行将2005年铜价预估值从每磅1.38美元上调至1.41美元,维持2006年预估于1.15美元不变,2007年和2008年预计分别为1.00美元和0.95美元。2005年铝价预估值从每磅90美分下调至87.8美分,但2006年预估从80美分调高至90美分。"我们认为,仍有供给面的理由对铝市保持乐观,特别是中国政府停止或大幅削减铝出口的措施,可能最早于年中实施到位。 周二美国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5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2001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显示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 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公布,2005年1-2月全球精铜产量过剩2.4万吨,去年同期为短缺23.6万吨。ICSG在最新月报中称,"1月数据经修正後,今年前两个月精铜市场生产量过剩2.4万吨。"而2004年1-2月精铜产量缺口为23.6万吨。截至2月底的精铜报告库存总量较2004年底时增加4.5万吨。供过于求反映全球精铜用量处于低水平,2005年1-2月用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3%。就供给面来说,1-2月铜矿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8.1%。1-2月原生精铜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来自铜废料的)再生精铜产量增加了2.1%,从而使得精铜总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4.6%。 智利国有铜矿公司(Codelco)计划将下属本塔纳斯铜冶炼厂与精炼厂(Ventanas)和北方公司Norte 升级改造成国家最大的铜冶炼厂之一。公司计划将所产铜精矿的77%加工成铜粉,然后再将其加工成阳极铜,之前这一比例为33%。这样,公司生产阳极铜的比例就会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会更小。本塔纳斯厂阳极铜产能为35万吨。从5月1日起,本塔纳斯厂所有权将从智利国有矿业公司(Enami)转移到国有铜矿公司。 周三美国公布,3月份美国贸易逆差为549.9亿美元,大大低于预期。 有关方面称,由于全球需求增加放缓,同时产出开始赶上需求,2005年世界金属价格面临走低趋势。据湘财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消息,国际货币基金会(IMF)4月12日称,去年由于供应有限以及中国需求强劲,金属价格曾上涨了两位数,铜、铝和其他主要金属价格总体上涨了10.4%。但IMF指出,由于采矿活动增加,将给2005年下半年的金属市场带来更多供应,从而拉低金属价格。" 全球最大产铜国-智利国有铜业委员会(Cochilco)称,因中国及其它经济体需求增加及美元贬值,世界铜价在过去18个月来快速攀升。该机构预测,今年上半年铜价仍然会继续走高,但由于供给逐步增长,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下半年开始铜价将开始下跌。 目前我国也加大了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开采和勘探力度。据国土资源部称,云南省在滇西北普朗斑岩型铜矿首采区勘探发现了一个特大铜矿。该矿床探明铜内蕴经济资源量92万多吨,其中高级别储量76万吨,潜在经济价值400余亿元,预测远景资源量可达300万吨以上,同时有近300吨的金银伴生矿。此次发现的普朗铜矿位于著名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成矿带腹心地段。经综合研究和施工工程控制发现,探获品位较富的铜金属量92万多吨,其中的76万吨是可供开采利用的高级别储量,伴生金28吨、银200吨、钼6400吨、硫200万吨。 另外,江西铜业正在投资一个价值1.2亿美元的项目,该项目是在巴基斯坦开发一个铜矿。 短期预测:节前预测节日期间波幅3120-3300,实际波幅3130-3240。预计,下周将继续下调进入中期调整,波幅3000-3150。中期波幅:2850-3250。长期波幅:波幅2650-3350。(五矿有色期货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注:本文所指的短期为:2-5天之内,中短期为10-30天之内,中期一般为1-3个月,长期为3个月以上。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