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对策:延伸加工产业链 整体提升竞争力
2005年05月09日 9:14
114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报告]对策:延伸加工产业链 整体提升竞争力
--中部地区有色行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三)
南昌消息:中部六省有色金属工业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把中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基地,专家认为,必须依托中部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区域协作,靠大联强,实现有色金属产业由资源优势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整体提升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力。
总量控制,有序开采。做大做强有色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专家建议,中部六省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制定各矿种的开发规划。对国内和国际有影响的矿产如钨、稀土等进行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对市场需求大、极具资源优势的矿产如金、钽铌等,加快规模开发;对市场有需求、有资源潜力的矿产,如铜、银、锡、锰等,加大勘查工作力度;对无证开采,环保设施不全、措施不力,地质勘探资料不齐、资源不清的矿点,坚决予以取缔关闭。
有色金属工业属于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既要强调发展工业,也要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动有色金属循环经济。
靠大联强,集团化经营。要利用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国家级的企业集团的优势,对国有资产实行战略性重组,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减少内耗,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要通过治理整顿,淘汰一批浪费资源、安全生产无保障、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参股、兼并、破产等手段,实施大集团战略。按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以矿种为基础,以资本、矿业权等为纽带,在中部省份组建一批在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要解放思路。打破地域的界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纽带,靠大联强,借外力促使产业发展迅速跃上一个新水平。
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有色金属产业战略重组的重点应该是:加强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上下游企业或产品的结合,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形成最合理的资源配置。要以勘探为基础,以采矿为核心,以冶炼为中心,以地域关联、资金连接为纽带,通过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实施从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到产品深加工的联盟战略,将有色金属企业整合为一个市场化、现代化的战略联盟。
中部地区有色金属加工生产发展虽然较快,但以冶炼为主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矿山原料生产的发展依然严重滞后。为此,专家建议,根据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需求的变化,有色金属产业必须抓住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扭转以有色金属初级冶炼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
打破市场壁垒,统筹区域发展。专家认为,为了推动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有必要制定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通道。业内人士建议国家授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牵头组织中部六省有色金属管理部门,制订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构建有中部地区特色的有色金属产业链。
为推进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从中部六省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分析,专家建议优先构建四条有色金属产业链:
利用河南、山西得天独厚的铝土矿资源优势,延长和完善铝产业链条。目前,要重点发展民用和工业用铝型材,可以优先构建采选-冶炼-加工铝的产业链。
发挥江西、湖南、安徽、湖北铜铅锌资源优势,打造强大的铜、铅、锌产业链。铜、铅、锌是中部地区最大宗的有色金属产品,生产能力和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铜、铅、锌深加工产品及延伸产品的生产,逐步形成铜、铅、锌产业链。
加快锑产品的升级,进一步提升"世界锑都"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阻燃剂占锑品消费的70%左右。而湖南的锑产品仍以精锑为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锑化工产品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因此,要不断扩大锑深加工产品(如阻燃剂、催化剂、颜料等)的比例,加速构建"采选-冶炼-高附加值锑化工产品"的产业链。
立足于高科技,不断向下游产业拓宽,打造完整的钨、钼、铋产业链。湖南、江西是全国主要的钨、钼、铋资源和生产以及加工大省。中部地区要加大对钨、钼、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形成从钨、钼精矿直到高档次硬质合金,高品质钨丝、高级合金、新能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钨钼产业链。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