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现状:大而不强 同质竞争

2005年05月09日 9:11 90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报告]现状:大而不强 同质竞争    --中部地区有色行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一) 南昌消息:有色金属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中部六省在资源储量和产能方面占据了全国有色金属的"半壁江山",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重点产业,近年也取得较快发展。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中部地区的有色金属行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大而不强,同质竞争"的问题十分突出。   中部六省属环太平洋成矿带内的重要成矿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密度也高于西部,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山西的铝土、镓、铂,江西的铜、银、钽、铷、铯、碲,河南的钼,湖南的钨、铋等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按照矿产分布及储量状况,中部六省已经形成山西、河南的铝资源基地;江西、湖南的钨资源基地;江西、山西、安徽、湖北的铜资源基地等三大有色金属基地。   据介绍,当前中部省份有色金属工业运行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支柱地位得到巩固。河南有色金属行业在全省十二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色产业的利润和税金总额连续保持第一位,成为河南省重点产业之一。2004年,江西有色金属行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2.89%,14.61%、24.87%,成为江西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是生产保持较高增速,成为全国有色金属主要产区。2001年至2004年四年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36.8%、37.9%、41.3%、39.4%。  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盈利能力迅速提升。2004年,在全国11个利润超过10亿元的省份中,河南以54.2亿元的利润位居第一位,山西以20.6亿元的利润列第三位,江西以17.3亿元的利润列第六位。   中部六省有色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中部有色金属行业总体的规模还是偏小,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也存在一定问题。   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目前,中部省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135家,企业户均资产为1.34亿元,户均产值为1.35亿元,虽高出全行业12.6个百分点,但全国最高省份上海市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4.7亿元和5.1亿元,规模差距非常明显。从江西来看,有色企业总数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173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只有37家,其他大部分企业规模都较小。产出规模小,不仅造成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不合理,也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中部地区有色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有色金属产业的销售收入和盈利额与其矿产储量和有色金属产量不相称。以有色金属产量位居全国第二的湖南为例,2004年全省有色销售收入只有251亿元,仅居全国第五,实现利税只有区区17亿元,只排在全国第10位,不到6亿元的盈利额更是无法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普遍偏低。2004年,在全行业人均销售收入排名中,只有安徽省进入前十名,前5位均为沿海地区,说明沿海地区生产的产品中,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居多。而中部省份大多数企业还是生产"大路货"产品居多。电解铝企业的主要产品还是普通铝锭,个别厂家也生产型材锭坯,但规模都不大。在发达国家,企业不仅生产普通铝锭,而且直接利用原铝配料铸造型材锭坯、大扁锭等产品,不但节约了铝锭重熔能耗和金属熔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调整。铜加工企业的产品还是普通铜材比较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钨生产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主要以生产初中级产品为主,深加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超过总量的10%。   生产缺乏规划,产品雷同,精品、特色品种不足等问题,直接造成同类产品供大于求,企业之间互相大幅度压价,导致行业整体效益滑坡。   资源过快消耗,开采秩序急需规范。 由于地质勘探工作投入不足,大部分矿种储量消耗量大于新增储量,以江西为例,除金矿外,十多年来黑钨、铜、钽、稀土等70种矿产储量为净消耗。全省现有的国有黑钨矿山大部分已开采50年以上,目前大部分都面临资源枯竭关闭破产的境地,生产能力逐步萎缩,产量下降,生产接替迫在眉睫。江西是自产铜精矿最多的产区,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需大量进口。列入国家保护性开采的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等矿种,受利益格局的驱使,乱采滥挖,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产量无法得到控制,市场难以稳定。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