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分析]专家提出应关注汇率调整对我国钢市的影响

2005年04月26日 16:16 5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预测分析]专家提出应关注汇率调整对我国钢市的影响 专家提出,应关注汇率调整对我国钢市的影响。 4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决议内容是“假如中国不在六个月内调整人民币汇率,美国就应在贸易方面作出报复行动,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3月14日“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就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的答复也表明汇率调整问题表示,中国正在进一步研究汇率改革方案”,但是对于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则这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 既然人民币的汇率升值不可避免,那就具体分析一下其对钢材市场价格走势的具体影响。现在的人民币汇率比值是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升值的比率据专家预测基本在5%左右,人民币升值后,兑换比率就在1美元兑换7.88元人民币左右,将直接导致中国的钢铁出口价格增加,进口钢铁产品价格降低。中国主要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的钢坯、长材、热卷等钢铁产品,而从国外输入的基本是高附加值的冷板、镀锌等产品,人民币升值之后。国外钢铁产品贬值之后,产品竞争力将持续增加,其市场占有率将得到提升。而低端产品国内资源出口受阻后,必将回流国内市场,导致市场价格下滑,后期市场不容乐观。 目前俄罗斯3月份生产和4月发货的冷轧卷出口东亚地区的报价为中国北方、南方港口到岸价760美元/吨,与上月相比上调了10美元/吨。俄罗斯产热轧卷出口东亚的报价为到岸价650美元/吨,明显高于出口欧洲市场的价位。 国际板坯价格由于近期中国钢坯出口受阻,导致国际市场资源不多,价格仍能保持坚挺,远东市场到岸价为520美元/吨,欧洲到岸价为425美元/吨。俄罗斯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板坯铸机将在4-5月份停产检修,月产量从30万吨减至17.5万吨,将支持国际板坯行情。 人民币升值5%,就拿冷轧目前的进口价格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在750美元/吨,目前还要加上17%进口环节增值税和6%的进口关税,再加上150元/吨一200元/吨的保险和港杂费用,最低进口成本在7800元/吨,人民币汇率升值后,最低进口成本就在7500元/吨左右,但是一个汇率调整就会在冷轧产品造成近300元的价差,在目前市场需求萎缩,消费不旺的情况,无疑会对冷卷的价格走势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冷轧价格走势将会在进口冷轧冲击之下逐渐趋弱。 从国际钢材市场的情况看,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5年全球钢材消费将继续增加,消费总量达10亿吨左右。2004年造成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际钢材市场与国内钢材市场的价格差,目前这一价格差已出现逐步缩小的态势,2004年9月价差高达34.37%,2004年12月下降到24.48%,缩小12.89个百分点。国际、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的逐步接近,将抑制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增势,相反则有利于钢铁产品的进口。从1998到2003年,我国年进口钢材量从1241万吨逐年上升到3717万吨,增长199.5%。2004年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口钢材6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比上年下降21.20%;出口钢材增长104.60%;由上年净进口钢坯441万吨转为净出口钢坯220万吨,结束了多年来我国钢坯净进口的历史;我国钢消费量的自给率由上年的85.88%,上升到95.17%,提高9.29个百分点。 2004年5-12月,连续8个月进口钢材同比下降,平均日进口6.46万吨,相当于年进口2358万吨水平;出口钢材2004年4-12月连续9个月同比上升,平均日出口4.58万吨,相当于年出口1672万吨水平。但进出口钢材的品种结构差异仍然较大,进口钢材中板材比例仍高达85.6%,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进口比例仍然较高。进口热轧合金钢条杆增长44.3%,冷轧合金钢条杆增长61.8%,热轧合金中厚宽钢带增长171.1%,镀锡极增长13%;石油天然气钻探无缝管增长23.5%,高压锅炉钢管增长90.4%。 一旦实施人民币汇率升值之后,唯一有益的就是能够降低前期签订的铁矿石年度采购合同的实际支付价格,降低钢厂的原料采购成本,但是反过来思考,从2004年到目前的这波钢材价格上涨主要的动因就是钢铁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如果失去这个理由的支撑,钢材目前高昂的价格能否继续得到支撑,是值的怀疑的。综合以上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目前钢材市场的杀伤力相比人民币汇率升值而言还是不足为虑的。有关专家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可能性较大,幅度可能在5%上下,将升值到1美元兑换7.88元人民币左右,钢材贸易商,钢厂和下游用户需要仔细关心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政策走向变化,及时对自己的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迎接钢材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