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评论]国际铜价创出新高后快速下挫

2005年04月18日 15:38 65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一周评论]国际铜价创出新高后快速下挫 上周(4月11-15日)以LME三月期铜为代表的国际铜价走势波澜起伏,先是向上突破3300美元阻力位并创出历史新高3338美元,随即连续快速下跌,30日及6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先后被跌穿,直到12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约在3092美元)上方才获得支持,期铜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从交易数据看,随着期铜价格的快速下挫,市场成交量出现明显增长,但持仓量变化不大,市场表现相对平稳。 上周LME铜库存不断增长,目前库存数字已达5.2万吨以上,对连续快速下挫的期铜市场而言,无疑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但它不是导致铜价下跌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期铜价格快速下挫,但LME三月期铜和现货铜间的贴水,却没有出现明显下降,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并在周末明显走强,对期铜价格的反弹形成一定支持。 导致国际铜价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是,上海期铜价格大幅下挫,带动LME三月期铜价格一同走低。有消息说国储局对在cu0504合约买入精炼铜以补充库存的计划进行修改,决定延期买入不在cu0504合约进行实物交割,以缓解当前我国精炼铜供给紧张状况。受到市场密切关注的cu0504合约,随后出现大幅减仓,基本证明了上述消息;在最后交易日持仓量仅有2310手,最大交割量5775吨。这使前期支持该合约及其它各合约期铜价格走强的基础受到削弱。在上述背景下,cu0504合约期铜价格应声而落,出现上海期交易所实行铜涨跌停板扩大以来的第一个跌停板,由此带动其它合约一同走弱,长时间居高不下的国际铜市亦遭受池鱼之灾。 最新海关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三月份我国进口精炼铜(含少量铜合金)11.67万吨,较上个月增长0.34万吨/3.183%;今年前三个月累计进口精炼铜36.56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5.1%。就上述数据看,因国际铜价绝对价格较高,而相对价格也不利进口,因此我国精炼铜进口依然保持低水平恢复性增长态势,尚未出现激增情景。在上述背景下,虽然有消息说近日有3万吨精炼铜到岸上海,再加上国储局延期执行补充库存计划,应可暂时缓解我国国内精炼铜供需紧张状况,但尚不能得到有效、根本的缓解。若想得到根本缓解,有两个途径:一是我国精炼铜进口恢复性增长连续数月出现激增,二是维持目前状况至夏季消费淡季。 当然,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那么我国国内精炼铜供需紧张状况将会得到彻底的缓解。在此种情况下,我国期现货铜价格将遭受沉重打击,较易出现大幅暴跌情况。受此影响,国际铜价也会失去来自我国的买盘支持,也易大幅走低。从当前市场形势分析,两种情况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这一点应从中期角度给予重视! 从目前情况看,经过连续三个交易日、160余美元的快速下跌之后,LME三月期铜价格止跌反弹,初步表现出与去年10月、12月以及今年1月快速下挫相似的情况。由于前期铜价的上涨是以空头平仓盘为主要推动力,呈现价升量减、持仓下降的态势,投机性较强。从理论上讲,在此模式下期铜价格短时间可以维持升势,当空头止损盘消失后,价格的上涨将难以为续,甚至可能因各种买盘的消失而出现暴跌行情。因此,当上海期铜价格出现快速下挫时,LME三月期铜价格随后出现相同走势当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就此次LME三月期铜快速下挫走势看,不论是单日价格下跌幅度,还是三个交易日内的累计价格下跌幅度,都没有超过去年10月、12月以及今年1月快速下挫时的情况,12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再次较好地对快速下跌中的期铜价格形成支持作用。因此,可以将此次期铜价格的快速下挫与前几次等同看待,是"慢涨快跌、价格振荡上扬"市场运行模式的延续。其中120算术移动平均线是维持这种模式的重要参照,一旦期铜价格跌破该均线的支持,这一运行模式将有受到破坏的可能,市场中期走势有生变可能。 关于本周(2005年4月18-22日)及未来中短期内的LME三月铜价格走势:市场初现止跌企稳迹象,但未来能否就此完全企稳,仍需进一步观察,可将12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做为市场中短期走势的分水岭;就市场各方面情况分析,期铜价格再度大幅走弱的可能性不大。(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附LME三月期铜上周(2005年4月11-15日)交易数据: --------------------------------------------------------- 开盘 最高 最低 收盘 涨跌 成交量 持仓/增减 库存/增减 --------------------------------------------------------- 3290 3338 3112 3182 –105 341669 199230/-1473 52125/+5450 ---------------------------------------------------------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