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看盘]长城伟业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2005年03月22日 8:31
46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机构看盘]长城伟业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周一,国际铜市场出现了小幅回落,市场没有理会库存在继续减少而显示出现货的紧张状况,美圆的反弹促使金属普遍回落,而今日美联储公开会议上有关再度加息的决定牵动着外汇市场的神经,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爲,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在本周二的会议上加息一码,把联邦资金利率提高至2.75%,且随后关于经济状况及前景的声明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High Frequency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谢菲森(Ian Shepherdson)说,“我们预计联储在言行上都将坚持最近的轨道。”如果这种预计正确,那将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连续第七次幅度爲一码的加息,也将是连续第三次声明内容基本相同的会议。其效果也与前几次相同,另外,今日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将发布二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华尔街经济学家预计批发领域的通膨状况相比一月份有所减轻。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计是,二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0.3%,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0.1%。一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0.3%,其中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意外大涨0.8%。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于周三公布。经济学家预计该指数上升0.3%,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0.2%。后者将显示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以及下游产品的适应程度,市场显然在等待这些数据给金属带来指引,而昨日美圆的反弹让金属普遍出现了回落,铜价自然难以例外,在震荡中有所下滑。
笔者继续坚持国际铜价在自身基本面紧张之外,对全球性通胀的忧虑使得投资者资金进入,对铜价提供支持的观点,目前这种状况继续得到持续。短期内的调整不会伤害市场总体的上涨格局,铜价在高位震荡是对前期上涨的消化,后市仍然倾向于上涨。
市场消息: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表示,2005年全球精铜产量缺口料为25.90万吨,2006年将缩小至9.3万吨.ICSG 在声明中表示,"精炼厂产能利用率上升,加之预计2005 年精铜用量增长放缓,因此全球精铜供应缺口预计缩小."2004 年全球精铜供应缺口为71.9万吨.ICSG的统计委员会称,今年全球矿山产量预计将增长约116万吨,或8.0%,达到1,570万吨.但在2006年将仅增加16万吨,至1,580 万吨."2005 年新增产量在各大区之间分布较均匀.到2006 年,经过几年快速成长後,南美矿山产能扩张步伐将暂缓."该机构表示.包括原生和再生精铜的总产量今年预计将增长133 万吨或8.5%,达到1,710 万吨.2006 年预计将增长96万吨或5.2%,至1,810 万吨.该机构补充说:"由于精铜产量增长滞後于矿山产量,目前的铜精矿过剩状况将在2005 年内持续相当久.矿山产量在2006 年预计不会显着增加,因此累计铜精矿库存料将在当年减少."在精铜需求方面,2005 年消费量预计增长约5.3%,或87 万吨,达到1,740 万吨.明年消费量将成长4.6%,或80 万吨,达到1,820 万吨.ICSG表示:"预计中国工业持续成长将在2005年和2006年支持铜需求...在北美洲,需求预计将持续成长,但速度放缓.在欧洲,今明两年消费量料将温和成长
据智利国有铜业委员会(Cochilco)预测,2005年全球铜消费量有望达到1710万吨,同比增长4.2%。其中,中国仍以357万吨的消费量位居第一,比2004年增长8.4%;第二位是美国,256万吨,比2004年增长3%。2005年世界精炼铜的产量预计为1534万吨,与2004年的1363万吨相比,增长6.9%。这主要归功于智利埃斯孔迪达铜矿Escondida的扩产以及美国和印尼铜产量的增加。
LME市场的持仓量持续增加显示外围资金源源不断的进入市场,避险资金仍然在寻找适当的时机介入,铜价在相对的低位必将受到来自外围资金的支持。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企让市场对通胀的出现而忧虑。当月合约的持仓多空旗鼓相当显示铜价在历史高位多方回吐的意愿并不强烈。而近日在期权市场上当月看跌期权的减少也显示出市场对短期内的下方空间难以拓展。技术上看,铜价在创出历史新高后,总体上在高位震荡消化,均线系统提示市场的下方空间有限,而摆动系统则在继续调整当中,提示市场需获取新的能量,市场的结构仍然较为健康,在短期的整理后,市场仍然将向下一个目标位3350~3370美圆挺进。(景川)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