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看盘]金汇期货3月14日上海期铜技术解盘

2005年03月14日 16:47 7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机构看盘]金汇期货3月14日上海期铜技术解盘   深圳金汇期货3月14日沪铜评述      国际铜市: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基本金属周五表现不一,但收盘脱离日低。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和基金的活动,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三个月期铜跌8美元报每吨3,242美元,稍早曾下挫125美元或约4%,至3,175. 三个月期铝下跌16美元,报每吨1,990.期铝稍早上扬至2,016美元的10年新高,盘初曾一度跌至1,950. 英商巴克莱资本国际在每日报告中指出,"继近期价格大涨后,基本金属遭遇一些技术性卖压,但仍几乎没有迹象显示,工业金属市场中的潜在价格涨势现在已经结束."      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因受对海外消费品及汽车的需求加大影响,美1月贸易赤字扩大至583亿美元,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如同往常,1月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仍是对单个国家中最高的,为153亿美元,较12月上升7%。分析人士预计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将再创新高,反映了进口油价高企及美国消费者对海外商品持续加大的需求。OECD称其1月综合领先指标从12月的103.8上升至104.1,为连续第三个月上升,预示未来数月成员国经济将有微幅增长,但由于欧元区领先指标持续下降,因此经济增长前景的改善大多限于美国。美国1月贸易赤字扩大导致美元兑欧元因而下跌,并使得本周跌幅,为近三个月之冠。美元兑日圆亦下跌。NYMEX原油期货周五在空头回补买盘推动下收高,4 月原油期约结算价报每桶54.43 美元,涨0.89.      技术上,铜价突破3280历史高位后没有涌现大量的止损盘,且收盘没有能站稳3280以上,这对LME期铜构成回吐压力,市场交投清淡,价格波动剧烈。预期在3175/3275间交易。      上海铜市:      沪铜小幅上涨,近月合约走势强于远月。近月合约0503和0504分别上涨170元和130元,持仓分别下降3064和1366手,主力合约0505和0506合约分别上涨50元和80元,持仓分别减少1990手和增加2726手。      现货价格:      现货铜价小幅上涨,长江有色金属现货市场现铜报价32320-32560之间,上涨30元;铝报价16560-16580,下跌165元。      盘后持仓动态:      今天盘后的持仓显示,近月合约0503合约明日是最后交易日,保值空头筹码终於出现松动,而套利多头入实达、经易也大幅减仓,只有中粮保持2000手以上的多仓,估计最终接货量在1万吨;0504合约持仓量变化不大,套利盘和保值盘的持仓量依然非常大,双方均有平仓压力。在0505合约上,经易有952手的多仓增持,长城、吉林世洋均有套利多头增仓,空头主力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是中粮476手的空头持仓,总的空头头寸达到2415手。      走势预测和操作建议:      最近我们一直认为“LME期铜市场确实非常敏感”,敏感的市场导致LME期铜波动非常剧烈,星期五国内盘收市后LME期铜一度下跌到3170美元,而后又收复失地,对于期铜市场的未来走势,我们认为有一些基本面的东西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思路:第一、美元的跌势在2005年仍然会继续,原油价格在2005年可能创出70美元的天价,美元的弱势吸引大量的对冲基金涌入商品市场,按照麦格理银行的看法,这些新加入的资金基本上属于长线资金,不会在乎短期的价格走势,在大家一致认为2005年铜供需基本平衡的前题下,基金3200美元以上增持净多仓达到36000手(CFTC),基金是吃了豹子胆吗?不是,数量众多的基金的一致行动说明具备金融属性的期铜有非常强烈的基本面的支持。第二、在供需状况仍然不太乐观的前题下,CBOT农产品期货出现剧烈的飚升行情,基金不顾成本平空仓建立多仓,CRB指数创出新高;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铝价和锌价均创出新高。所有的这些信号给投资者一种强烈的暗示,2005年的商品市场将继续波澜壮阔的行情。      当然,期铜市场不可能没有调整,最近我们发现伦敦三月铜和RSI走势出现背离,预示调整将至,另外基金3.6万手的净多头预示基金继续增持多仓推高价格的能力有限,但上涨的大趋势依然没有改变。(深圳金汇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李晓岗)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