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钨精矿价格持续上扬潜伏的后市风险
2005年03月11日 8:47
82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警惕钨精矿价格持续上扬潜伏的后市风险
南昌消息:自2003年末以来,国内钨精矿价格持续上扬,创出历史新高,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年。钨业界专家认为,对于一路高走的钨精矿价格要理性分析,其中既有供求矛盾等市场因素的推动,也有中间贸易商居货操作,有意抬高钨品价格的原因。专家预测,今年国内钨精矿价格仍有可能稳中有升,但其中也有诸多不确定因素,钨业生产经营应未雨绸缪,警惕钨精矿价格持续上扬潜伏的后市风险。
记者近日从设在南昌的中国钨业协会了解到,我国国内钨原料价格从2003年开始一改颓势,一路上扬。2003年年末每吨黑钨精矿价格为2.45万元,2004年3月突破3万元,5月又涨至3.9万元,这一价格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12月,钨精矿价格再攀新高达到4万元。今年1月,中国最大的钨资源企业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吨钨精矿报价为4.3万元,但市场价格却不断翻新,月末价格已上升到每吨4.7万元,目前钨精矿价格已经突破5万元大关。钨精矿的价格持续走高也带动钨的初级产品APT、钨粉、钨铁等下游产品价格上升。
回顾近年钨市场,钨品价格变化越来越频繁。江西省有色行业管理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饶振华说,分析近年来钨市场价格升降情况,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是频率,从1992年至1997年6年间,国内钨精矿价格只有两次价格升降,平均每3年1次;1997年至2003年,价格升降是每1.25年1次;而到2004年价格变化明显加快。第二是价格变化后波底也在逐步攀升。1992年到1996年国内钨精矿价格最低降到过每吨1.68万元,但近年波底在逐次升高,2000年价格波底为每吨1.8万元,2002年价格波底为每吨1.9万元,2003年波底为每吨2.0万元,2004年波底每吨超过2.2万元。
对于持续上扬的钨精矿价格,饶振华等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所致,前几年,由于钨精矿价格低,国外钨矿山产量也因生产成本过大而减少。在国内,对钨业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我国黑钨资源的逐渐减少,一些国有矿山资源枯竭破产重组、南方产钨地区少雨干燥,钨精矿产量有所减少。而同时市场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近年特别是钢铁、汽车、基础、建材、电子等工业的发展,对钨的需求增加,供需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钨价上扬也受到如钢铁、铜等矿产品价格回归因素的影响;同时国内一些矿山企业中间产品转化能力超常发展,导致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生产闲置压力加大而争抢资源。以钨的初级产品仲钨酸铵为例,据中国钨协介绍,2004年下半年全国36户企业仲钨酸铵产能已经达到10.8万吨,近一半的产能闲置,但自去年以来各地仍然大上仲钨酸铵生产线,到今年全国仲钨酸铵总产能将达到14万吨,这些新上的生产线开工就需要大量原料。
今年以来,因原料短缺,钨价再度走高,但专家认为,这种状况近期将会有所改变。中国钨业协会副秘书长祝修盛分析说,当前出现的原料短缺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二月份是春节年假、矿山产量减少;二是近年来重复建设十分严重,一大批新建成的钨冶炼加工企业开工所需的原料、半成品、未销售的成品等占有了相当数量的钨金属量;三是一些钨矿砂的中间贸易商居货操作,趁着目前矿山、冶炼厂钨精矿存货量较少有意抬高价格。祝修盛认为,随着3月份矿山生产的正常化,这种短期的原料短缺就会缓和。
专家认为,钨精矿价格上扬虽然主要是因供求关系失衡而起,但当前市场供需矛盾并非变得相当严重,钨精矿价格在年内后市仍然可能稳中有升,但幅度不会过大,其中也有诸多变数,钨生产经营尤要警惕后市风险。
祝修盛介绍说,虽然近年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但国内钨精矿的产量也开始增加。200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的全国钨精矿产量是85378吨,比上年增长25.9%;当年钨品的进口量大大增长,全年进口钨品2355.3吨(钨含量),较上年的增加811.2吨,增幅达52.5%。
目前受市场影响,国内钨资源的开发在进一步升温,一些大集团、大企业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纷纷在广东、湖南、安徽、福建等省份投资开矿,预计今年在这些省份将增加6000吨以上钨精矿产量;专家同时认为,钨是功能性的小金属,用途大,用量小,市场有限。今年钨的需求增长不会显著增加,总的需求量并不大。受钨精矿价格走高,国外如澳大利亚、越南、朝鲜一些因开采成本高而一度停工的矿山从去年开始也陆续开工,江西赣州市的一些钨业客商已经在朝鲜等地合作开采钨矿;同时国内废钨的利用也在大幅度增加。中国钨业协会预计,今年国内对原来因为品位低未加利用的矿山开发,将增加1万吨以上的产量,。
钨业专家认为,市场需求增长使钨精矿价格上升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但因个别贸易商的操作,使价格暴涨,则有害于我国钨工业的健康发展。在钨精矿价格上涨时,要警惕乱采滥挖重新抬头,避免盲目扩大中间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而带来的后市风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