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信息分析]如何加大中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
2005年03月10日 10:11
80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两会信息分析]如何加大中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
备受瞩目的2005年铁矿石谈判终于落下帷幕。由于缺少话语权,中国被迫接受了以新日铁为主的日本钢铁企业新日铁与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敲定的71.5%的年度价格增幅。国内钢材价格迭创新高,作为工业粮食,钢铁业发展牵动着至少500家上市公司和不计其数的投资者的心,也受到两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来自宝钢、首钢、鞍钢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代表委员表示,中国钢铁业必须反思,如何在国际矿石交易谈判过程中加大我们的“话语权”。
中国钢铁企业缺少谈判话语权
多年来,以新日铁为代表的日本强势钢铁企业,一直主导着与国际铁矿巨头的矿价谈判。包括宝钢在内几乎所有中国钢铁企业,均长期被排除在外,他们在签订进口铁矿石合同时,只能被动依据新日铁谈成的所谓“亚太地区公开价”。从2004年开始,宝钢获得了加入进口矿价的谈判,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牵头组成的价格谈判协调小组,也开始与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创建年度价格谈判机制,但最终也是跟随新日铁公司确定的价格。
2005年度2月22日,亚洲铁矿石价格谈判传出消息,新日铁公司与多西河谷公司达成协议,铁矿石价格上涨71.5%。宝钢随后在其网站上公开表示“涨幅超出了钢铁业能承受的范围。公司将继续保持与各主要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 ,并努寻求一个双方可接受的价格方案。”但经过艰难谈判,宝钢最终接受 了“新日铁-多西河谷”锁定的价格涨幅。根据宝钢此前发表的看法的措辞,这一结果对宝钢而言明显是“十分无奈”的。据悉,宝钢每年需3000万吨铁矿石,其中95%依靠进口。
据测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钢铁行业全年盈利水平将下降100亿元,钢铁下游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将大幅下降。大钢铁企业的提价已消化了铁矿石涨价预期,高盈利能力将维持不变。但一些利润率低的小钢铁厂将难以维持,整个钢铁行业重组兼并,优化结构的步伐将因此而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刺激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对整个价格体系产生深层次的、广泛的影响。
中国缘何没有话语权?
1.从历史原因分析,中国1999年之前铁矿石的进口量并不多,且由于产 业 集 中度低,各个厂家单独购买,由于没有参与谈判,所以有没有话语权的矛盾 没有显现出来。
2.目前中国虽然在国际矿石市场的采购份额上占有优势,但其对进口矿石的依赖度上升过快,造成了铁矿石价格持续走高,在全球资源偏紧的情况下,其谈判的回旋余地就显得不足,因此还很难夺得谈判的主导地位。
3.因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自律,一些企业对国内铁矿石价格人为炒作,造成了铁矿石价格的“虚高”,给今年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钢铁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的观点。
由于铁矿石贸易利润空间剧增,吸引着不少小规模的经销商和从未接触过矿石进口业务的贸易企业纷至沓来,为争抢矿源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介入一些不规范市场。这些钢铁原料贸易企业一边在全球抢购铁矿石,一边却不惜大量囤积进口铁矿石以哄抬价格,逼得部分担忧矿源的钢铁生产企业,也盲目跟风高价猛增铁矿石库存,反过来助长了国内矿价持续虚高。而正是国内矿价高于国际市场水平的反常状况,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矿价谈判主动权,并成为国际矿业巨头坚持大幅提价的一个重要借口。因此,海外对中国参与铁矿石价格谈判的看法是“只会削弱钢铁厂商的谈判地位”,虽然有些尖刻,但却道出了部分实情。
如何加大话语权?
1.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无序进口。2月28日,五矿商会和钢铁协会联合制定的《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请程序》(草案),已经朝着行业协调自律和联合自强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实行资质标准认证,将有助于实现铁矿石进口规模经营,有助于抑制恶性竞争,进而规范整个市场秩序。自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整顿市场秩序,减少无序进口。实行这一制度后,进口企业的数量会由500多家减少到110家左右,而且大部分是钢铁企业。相信这一制度的出台会对降低进口的盲目性有很大作用。
2.政府加强加强对铁矿石进口总需求的宏观调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近期的联合调查表明,今年中国的铁矿石供应量,并不会像外界预测的那样紧张,目前仅中国已进口到岸的矿石,便高达2400万吨。如果钢铁生产企业能首先消化掉这些矿石,当然也有利于中国在谈判中平抑矿价的过大涨幅。
3.通过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