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扩容、产业链决定钢铁行业走向
2005年02月25日 8:31
93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成本、扩容、产业链决定钢铁行业走向
随着中国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到位,上下游产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以及钢铁业本身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成本、扩容以及产业链三大压力正在中国钢厂面前显现,并且会成为决定钢厂下一步走向的决定因素。普涨获利的空间已不存在;钢材出厂价留给经销商的得利空间也在缩小;需求增长总体在减速。这些似乎都在表明中国钢市的“暴利时代”正在渐渐远去。
--大中型钢铁企业成本今年将继续上升15%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说,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在去年上升46%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上升15%左右。成本上升其实就是利润空间的收缩。有关市场分析师表示,只要今年钢材需求保持一定的增长空间,不出现恐慌性下滑,成本就会成为钢厂定价的主要依据,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刺激钢价进一步上涨的因素。只要市场还有可利用的空间,钢厂就会通过涨价来弥补成本上升的损失,补足其利润空间。而当涨价手段不起作用时,降本能力的高低就会成为企业优劣的一个“天然过滤器”。
几乎所有钢厂都在考虑成本问题。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在最近召开的一次宝钢全体大会上说,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与制约因素并存,尽管目前全球钢材市场在高位运行,但未来的走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中央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将步入理性增长轨道,钢材需求增长速度将会下降;汽车等下游产业的价格压力将向上游转移;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年内不会根本缓解,原燃材料、运费等的价格将大幅上涨,对钢铁企业构成巨大的成本压力。这些因素对宝钢2005年生产的稳定顺行和挖潜降本提出了严峻挑战。
市场估计,今年上半年,相当一部分钢铁产品尚有一定的涨价空间。大部分钢厂年初推出的一季度报价都有所上涨,有些厂到了2月底还不断发出调价通知,继续提高部分产品的价格。但到了今年下半年,钢厂必须直面降本问题了。
--投资过热难消“扩容”压力
去年的过热投资不但没有消除钢铁业的扩容压力,反而在加剧这种压力。由于过热投资的结构性失衡,投资面过大,短缺品种的投资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宝钢去年粗钢产量在国内的份额从9%下降至8%。面对内外竞争,宝钢的“扩容”压力很大,去年下半年其“十一五”规划目标作了调整,至2010年产能规模的目标是“干3000万吨,看4000万吨,想5000万吨”。根据宝钢人士的解释,目前宝钢已建及在建的新项目全部投产后,能达到3000万吨的年产能。宝钢还想投资新建1至2家千万吨级钢铁企业,选址目标包括国内港口、运输、市场条件俱佳的珠三角地区及国际优质铁矿石主要产地的巴西。此外寻找有利时机和条件,收购兼并有价值的国内外钢铁企业,使得产能规模再向4000万吨及5000万吨迈进。
其实国内的主要大钢厂目前都面临着“扩容”压力。据报道,首钢、武钢和鞍钢都在谋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合作伙伴,新建大型钢铁项目。一些组建区域性钢铁集团的动议也在酝酿或推进过程中。外资在中国钢铁业的投资“扩容”决心也越来越大。德国蒂森克虏伯与鞍钢在大连合资建设的镀锌板生产线已投产;新日铁、阿赛洛与宝钢合资组建的年产170万吨的汽车板厂即将投产;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与广钢、韩国浦项与本钢的合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业内专家在不少场合一致呼吁,应该将钢铁业的投资集中投向存在市场供应压力的高端品种的生产领域,以便彻底消除投资过热与投资“饥渴”并存的矛盾。在新一轮释放钢铁业“扩容”压力的过程中,应有效解决产业集中度及产品结构等深层次问题。
--产业链已成“生命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人最近表示,今年中国可能新增43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全年钢产量可能首次达到或突破3亿吨。牢固建立原燃料供应基地,与合作者建立战略联盟,努力降低运输成本,已成为关系中国钢铁业今后稳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业内人士说,产业链安全已成为钢厂的“生命线”。
中国钢厂与世界矿业巨头之间的年度价格谈判关系,去年才刚刚建立起来。今年的谈判困难重重,目前尚无定论。铁矿石主要输出国澳大利亚政府一位驻沪人士对记者说,进口铁矿石涨价已成定局,而且有些中国钢厂还可能得不到充足供货。大部分钢铁生产原料都存在同样的供应偏紧状况。此外,随着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向中国的转移,国内钢铁下游产业纳入全球采购系统的比重会逐步提升,国内钢厂在汽车、家电等制造业领域建立稳定的战略用户和直供用户体系已迫在眉睫。
近两年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纷纷与上下游建立战略联盟。宝钢集团不仅与铁矿、煤炭、有色金属、远洋运输以及国内三大汽车巨头、中船集团等上下游核心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步甚至先期介入各自相关业务,而且还投资参股巴西、澳大利亚的矿业开发项目,占据汽车外围产业的生产份额。虽然同行羡慕宝钢在产业链安全上先行一步,但宝钢依然不满足于现有的安全系数,由此可见产业链在钢厂心目中的地位。
--钢市走势分化格局基本定型
如今钢材市场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走势都不一样。螺纹钢等国内产能过大的品种,其价格上涨明显乏力,虽然时有因库存、运力及建设项目工期等各类“题材”而产生的价格小幅波动,但其稳中下行的总体态势日益清晰。热轧板卷在今年新增产能可能释放的市场背景下,价格也在趋稳。冷轧板材的市场供应能力依然存在不足,因此其价格上升空间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资源偏紧的品种和规格,“有价无市”的状况短期内还无法改变。冷轧硅钢片的市场缺口也还在推动价格上涨。
资深市场分析人员陶永根说,不同品种之间的分化走势,说明理性的供求关系已成为市场的基础。即使是“紧俏”品种,其市场前景也比前两年市场暴涨时期清晰得多。随着国内钢价与国际钢价“价格差”的缩小,进出口之间的调节以及国内新增产能的补充,钢市的稳定运行是可以预期的。
由于钢价已连续两年多在高位运行,市场上出厂价与经销价之间的“滚动价差”已不明显;加之钢厂近期依然保持较为旺盛的获利冲动,不少钢材品种的出厂价“涨在了市场价前面”,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这表明钢厂给经销商留下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上海华东钢材市场有关人士说,经销商获利空间小,资金压力大,炒作的冲动就强。比如螺纹钢,有些经销商在周初、月初都会“挺一挺价”,但需求不足,成交量无法配合,结果往往成为“盲目空涨”,一厢情愿,价格自行回落。越来越多的经销商认识到,利用市场波动进行“暴炒”的可能性已很小。但经销商也呼吁钢厂定价行为应理智,在市场利润水平逐步趋于合理的情况下,应平衡钢厂与流通商之间的利益分配。记者在上海一些钢市上了解到,与前两年相比,目前钢材需求总体增速在调整。华东市场信息部负责人刘昌生说,中间商和终端用户在进货和库存上都远比过去理智和谨慎。市场需求的表现节奏较为平稳。这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最近的判断相一致,他说,2005年中国钢材消费增长将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较快增长。
市场人士说,目前中国钢市上的经销力量过于分散,在钢厂与用户之间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谈判权,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力量。分散的格局容易形成短期利益诉求,在市场热潮中会出现“透支”行为,在市场回落时又会出现“盲目空涨”之类的投机炒作。随着市场的成熟,中国的钢材经销商队伍也应该“结构升级”,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形成较大规模的经销企业,以利于在钢材产销环节中争取到流通商应有的利益空间。同时钢材经销商应拓展物流增值空间,在做初级贸易的同时,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物流配送、加工业务,合理配置钢材资源和钢材的使用技术,在为用户降本的同时,也延伸了自己的价值链,同时建立起战略性的长效供应体系。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