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增加我国铁合金产品失去竞争力
2005年02月17日 10:10
57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成本增加我国铁合金产品失去竞争力
近日,国家出台了一揽子调控铁合金行业的政策。先是发改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颁布《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继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取消13项铁合金产品8%的出口退税。
宏观调控力度强劲近年来,受全球钢铁市场发展影响,我国铁合金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惊人,铁合金产业进入了盲目发展的阶段,产能大幅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针对铁合金行业出现的过热现象,2004年5月,国家开始对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国家先后实施差别电价,下调了出口退税率,并从环保、交通运输、炉子型号等方面进行限制,关停了一大批小厂。但是,经历了清理整顿“洗礼”的铁合金行业在2004年仍负重前行,不仅价格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产量也有了强劲增长。2004年1月~11月,全国铁合金产量为770.34万吨,同比增长27.5%;预计全年产量在80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25%;预计全年出口21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5.5%。
2004年底,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的出台,其意旨在抑制铁合金行业的盲目发展,淘汰市场上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保护国内资源、环境,从而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
力度强劲的宏观调控措施无疑将大大抑制铁合金行业的发展。8%出口退税的取消,对铁合金生产企业影响尤大。业内人士表示,“将取消的8%的税额全部转嫁到最终用户身上并不现实,出口价格上浮幅度不会很大,这样企业将无利可图。2005年出口量因此将大大减少。”
内部制约裹足难行政策层面冷风频吹,2005年,铁合金企业来自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同样巨大。
铁合金是一个高能耗产业,其能源占产品成本的50%以上,其中电耗约占40%。生产1吨硅铁,标准耗电达9000千瓦时。而目前,国内的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预测,2005年第一季度,全国用电增速将为12.7%;西北、华北和川渝电网供需形势紧张,华东、华中和南方电网都处于缺电状态。由于电力紧张,缺电严重的省份避峰限电、拉闸限电的首要目标就是电炉,这将不可避免地对铁合金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我国包括锰矿、铬矿、铁矿在内的部分矿产资源匮乏,目前锰矿40%以上要靠进口,铬矿则几乎100%依赖进口。2004年,我国进口锰矿达到420万吨,占全球锰矿贸易量的35%。近两年,矿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扬,矿产资源依赖进口将严重制约铁合金行业的发展。
硅铁硅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废渣以及废水,这些废物对环境影响很大。2005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环境容量已经严重超负荷,将会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的措施,到时达标排放也不允许。此举将使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厂家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必须重新规划产品品种或换地域生产。
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电价、矿价的持续不断上涨,对企业成本将形成巨大压力,再加上运输能力不足,以及运输成本不断上涨等不确定因素制约,2005年铁合金行业面临的形势让人无法乐观。
国际市场风云乍起2005年,铁合金行业需要面对的还有国际市场的竞争。由于近几年铁合金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已将铁合金列入“放弃”行列的国家也纷纷重操旧业。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家的生产厂家纷纷恢复了铁合金的生产,一些拥有矿产资源的原料供应商也有意投资生产硅铁硅锰产品。据了解,印度、南非、墨西哥等国家2005年将有大量的企业恢复生产或投产铁合金。铁合金工业协会有关人士预测,2005年世界钢铁产量总体保持平衡,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铁合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加剧已成定局。
其实,从2004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的铁合金市场已呈现低迷状态。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国家鼓励出口优惠政策的取消,我国的铁合金产品势必会失去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亚洲以外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大幅缩减。但是,他同时指出,中国毕竟是硅铁硅锰产品生产、出口的大国,对国际市场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铁合金行业在经历一番洗牌之后,必将更加规范化。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