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测]2月冷轧市场走势仍然看好

2005年02月03日 11:4 61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预测]2月冷轧市场走势仍然看好    进入2005年以来,国内冷轧板卷价格保持强劲的上涨势头,市场价格节节攀高,其中广州市场在元月中旬成功跨越市场心理预期,1.0mm冷板市场价格突破7000远/吨的关口,到月底,全国主要市场冷板价格均突破了7000远/吨的关口。与去年年底相比,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达300元/吨以上,其中上海1.0mm冷板市场价格达到7150元/吨,上涨幅度450元/吨;广州市场价格在7150元/吨,上涨幅度400元/吨,天津市场价格达到7050元/吨,上涨幅度350元/吨;成都市场价格达到7100元/吨,上涨幅度350元/吨。促成冷板市场节节攀升主要有以下因素:   1、国内冷板生产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重点企业共生产冷轧板卷商品卷811.66万吨,共进口冷轧板卷681.43万吨,出口53.4万吨,冷轧板表观消费量1439.69万吨,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国内企业生产的冷轧板占到52.58%,进口冷板占到47.32%,进口冷板几乎占到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对国内冷板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去年由于全球经济强劲复苏,薄板需求旺盛,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致使我国冷板进口量大幅减少,出口大幅增加,与2003年相比,2004年冷板进口减少29.07%,出口增加了174.9%,尤其是从7月份开始,冷板进口一直维持在40万吨/月的较低水平,大大减少了国内冷板的市场供应量。据钢协披露信息,去年国内新增冷轧宽带钢轧机生产能力434万吨/年,冷板商品量同比也增加了26.2%,尽管如此,由于冷板进口量持续下滑,出口大幅增加,最终无法改变国内冷轧板卷资源可供量减少的态势。   2、社会库存量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冷板进口量持续保持低位,而出口增加,造成冷板市场库存不断较少,各地资源供应面均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现货资源量远达不到正常库存水平,根据某网站统计资料,到元月中旬上海市场库存(包括港口)约19.8万吨,仅为去年7月份库存的45%,其中港口库存6.3万吨,仅为去年7月份库存的34%,乐从市场库存量也仅为23万吨左右,黄埔港冷板库存仅有3.8万吨,无锡、济南、武汉、天津等市场冷板库存均只有几千吨对水平。也正因为市场冷板库存极低,大多商家库存压力十分有限,心态非常好,并不急于出货。   3、国内钢厂出厂价格的上涨和国际市场报盘走高。不管是经销国内冷板还是经销进口冷板,经销商不得不面临后期到货成本大幅增加的现实。国内钢厂方面,本钢二月份冷轧卷价格上调300元/吨;冷盒板价格上调250元/吨。武钢冷轧板卷上调300元/吨;攀钢冷板价格上调200元/吨。鞍钢冷板上调200-400元/吨。进口报价方面,随着我国冷轧板卷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国际冷卷报盘大势上涨。印度和土耳其的冷卷报盘由去年年底时720美元/吨涨至760-780美元/吨,俄罗斯冷板也大幅调整对中国各主要港口的到岸价,目前冷轧卷报价为720美元/吨,比前期上涨了60美元/吨左右。韩国现代钢铁集团3月份出口中国冷板报盘价为770美元/吨(CIF,3月份船期),比2月份涨了20美元/吨。钢厂和国际报盘的上涨一方面增加了商家对后市的信心,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经销商的后期成本,推动了市场价格的上涨。   4、近期冷板资源放量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经销商面临的仍将是资源短缺的局面,市场心态很好,甚至出现惜售现象。从后市看,国内钢厂在提高出厂价的同时,不断加大出口力度和扩大直供比例,大幅减少了代理商的协议量,很多规模不错的商家都在为后续资源得不到保障而犯愁,加剧了商家惜售心理,即便市场成交不理想,商家都不急于出货。随着国外钢厂报盘继续抬升,进口冷板与国内市场价格的差距再次拉大,经销商进口成本和进口风险增加,因此无论是以国产板卷为主还是以进口板卷为主的商家,后续资源量均无法得到保障,且成本将随着老库存的消化而越来越高,由于经销商库存不大,市场压力比较小,并不急于出货,市场心态不错,对后市信心比较足。春节前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节后受市场资源短缺的影响,市场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大。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