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测]国内铁矿石价格虚高 新一轮国际矿价谈判受阻

2005年02月02日 9:50 50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预测]国内铁矿石价格虚高 新一轮国际矿价谈判受阻 由于国内无序进口和个别钢铁原料贸易企业趁市场存在缺口之机高抬价格,致使国内铁矿石价格明显虚高于国际市场。据宝钢等进口矿大用户反映,国内矿价虚高已成为国际矿业巨头抬高新一年度报价的主要理由,矿价谈判困难重重。   据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说,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牵头宝钢等国内14家钢厂组成的价格谈判协调小组从去年开始与巴西多西河谷公司、澳大利亚里奥廷托等三大铁矿巨头正式建立年度价格谈判机制。新一年度的谈判已进行了3轮,但至今还没有“谈下来”,进入新年之后的谈判前景也不明朗。在谈判中,三大矿业巨头提出,中国国内矿价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因此新一年度谈判确定的价格应该有大幅上升的空间,否则难以向他们的股东交代。在谈判中他们的报价大幅上涨了80%至100%。这样的高价中国主要钢厂很难承受。   据记者从各方了解到的情况,进口铁矿石在中国国内确实存在供求上的缺口,价格已连续2年保持上涨的态势。据中国焦炭行业协会理事长黄金干在此间的一次会议上说,200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增幅近30%,平均到岸价同比增长1倍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钢铁业持续高速发展,国内相对贫弱的铁矿业无法满足需求。   但另一方面,在进口铁矿石领域也存在“虚火”成份,主要原因是:与中国钢铁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相对应,中国钢铁原料采购供应体系也呈现过于分散的局面。不少小规模的经销商在从事矿石进口,甚至一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矿石进口业务的小贸易企业,看到铁矿石贸易利润空间大,也匆匆忙忙地进入。由于这些小企业根本无法进入全球主流贸易领域,因此就进入国际上一些规范程度不高的市场。据一些咨询机构提供的报告说,世界上品位不算最高的印度铁矿石2004年上半年出口到中国的到岸价要比平均价高出30%,到第三季度竟报出每吨84.12美元的高价。而世界上公认的最优矿澳矿同期每吨到岸价为42.74美元。据分析,这种“质价倒挂”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竞相分散地到印度参与矿石竞价,可说是“自己把价格抬高了”。而且由于这种“分散的竞相采购”在时机和节奏把握上毫无章法,致使物流能力跟不上,连带把运输业的“热度”也拉高了。全国主要港口的铁矿石库存居高不下,据了解这些压港库存主要是印度产铁矿石。此外,个别大型国有钢铁原料贸易企业也从事了市场炒作,将与澳大利亚合资矿的铁矿石虚抬价格在国内销售,每吨离岸价从22.6美元抬高到45美元。这样的销售行为反过来对国际矿业企业的报价产生了负面作用。   宝钢董事长谢企华认为,从目前的谈判形势来看,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肯定要有较大幅度的上涨,现在能做的就是在谈判中力争把涨价幅度控制在各大钢厂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由于2005年上半年国内钢材价格将依然在高位运行,部分品种可能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如果进口铁矿石涨价幅度控制不住,钢铁生产成本上升,钢价就可能会进一步冲高,这对国家总体物价水平的控制极为不利。而一旦2005年下半年钢铁业出现回调,如此高的生产成本又会使整个产业受到过深的冲击。   谢企华建议:一是国家相关部门可在外交、外贸等多个领域做一点工作,向国际矿业巨头所在的国家政府、经贸界和行业协会传递准确的信息,让国际市场了解:中国国内矿价虚高只是暂时现象,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各种调整和调节,会较快消除其消极影响。同时让他们了解,以个别无序市场行为的结果作为对中国市场的总体估计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也违背了市场规则。准确信息的传递将有助于矿价谈判的顺利推进。   二是国家权威部门应向国内市场发布正确的宏观供求信息:中国钢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总体已减缓了其投资过热的势头,增产空间已渐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国际矿石市场也在逐步适应中国矿石需求激增的市场形势,主要矿业巨头正在实施增产计划,根据国际投资银行和世界最大钢铁企业阿赛洛公司的预测,全球铁矿石2006年之后就可达成供求平衡。因此“中国需求”大可不必在短期内过度强烈地释放,应及时转为一种长期效应。   三是适机整顿国内铁矿石贸易秩序。对于明显扰乱市场、虚抬价格的行为要坚决打击。此外,更关键的是要提高中国钢铁原料供应商的集中度,用市场方式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中国铁矿石需求已占国际市场的“大头”,理应有很强的谈判地位和话语权,但这种地位在“分散出击”中会消解,在“集中出击”中会加强。中国原材料国际采购模式要根本转变,以市场化的组织构建国际采购联合体,改变“自行开口定价”的状况,以整体力量加重在国际市场的谈判砝码,提高采购的透明度,保持供求匹配,这样才能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形成最佳的获利结构。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