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看盘]长城伟业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2005年01月20日 8:34
46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机构看盘]长城伟业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国际铜市场在昨晚的交易中再度于区间内冲高,而上方的压力让多方却步,尾市市场在获利回吐的压力下有所回落,外汇市场上由于美联储官员指出双赤字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圆再度出现了反弹,而美国12月CPI下降0.1%的消息也给予铜价一些压力, 美国劳工部公布,美国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下降0.1%,11月为成长0.2%.1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的CPI成长0.2%,11月为上升0.2%.尽管12月份CPI资料下滑,但2004年全年通货膨胀率仍处於4年来最高水准。分析师称,这意味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在继续加息方面将不会面临明显阻力,而加息是支撑美元的基础因素。在此情形之下,铜价承接前一个交易日的上涨势头的继续上行受到了限制,铜价于尾市略有回落.
笔者对于国际铜价在震荡中向短期区间上部测试的观点与市场的运行一致,同时,由于铜价的震荡特征,决定了市场短期内难以出现单边的上涨行情,此次上升所形成的缓慢的上升通道仍然对铜价的运行加以限制.目前该通道依然保持完好,因此震荡在所难免.
市场消息: 中国为提高基本金属国内供应量,在新年后实施的新的出口税政策已初见成效。进口铝的数量已经开始下降。中国对铝有需求的几大产业如汽车、建筑和主要出口的电子产品等都开始采购国内市场的铝来代替进口铝,因为国内铝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而且将来可能还会下调。 一外资公司的交易员说道:“很少有公司打算采用进口铝。国内市场的铝的价格相对较低。” 中国从1月1日起对铝增加了5%的出口税,此举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限制高耗能的炼铝厂发展和确保更多的金属留在国内。 北京方面同时还取消了17%增值税中原有的8%的出口退税。中国作为亚洲铝的主要出口国对本月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去年10月间也曾因为中国的炼铝厂家为赶在税率政策执行前竞相装船出口铝,对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原铝在10月间的出口量在25万吨到30万吨间,2004年前10个月的平均水平为10万吨。但是分析家认为中国2005年原铝的出口量将会下降到20-30万吨,差不多是2004年原先预计的50-60万吨的一半。 去年10月由于大量出口降低了中国的库存,但由于接下来几个月中的出口下降,库存将会重新提高。
同时中国方面的政策将支持国际铝的价格,200年末国际上铝市场价格达到9年半新高,全年价格提升了20%,这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韩国LG电缆公司(LG Cable Ltd)表示,该公司自韩国的LG Nikko铜 公司购入116,000吨阴极铜,总价值(包括升水和其他交易成本)为3233亿韩圆(312百万美元)。 LG Nikko铜公司为韩国唯一的铜冶炼厂商
因现货铜市供应紧张,欧洲铜消费商更愿意通过长期合同来满足需求。业内消息人士表示,因现货铜市供应紧张,欧洲铜消费商更愿意通过长期合同来满足需求。一欧洲交易商表示,他所在的公司2005年通过长期合同的采购量比2004年高出约15%。消费商非常关注现货市场的供给状况。欧洲铜库存低迷,长期合同的铜升水上涨,可能导致消费商将目光转向现货市场,但是鉴于现货供应吃紧,消费商为保证需求,也不得不加大通过长期合同的采购数量。
昨日为本月的第三个周三,作为市场目前的两大主力,即对冲头寸与基金头寸均再次出现由于展期而减仓,持仓量仍然在下降当中.从铜价与持仓的对比而言,此次基金的区间内利用现货紧张而进行的软逼仓的动作再次获得全胜,而昨晚LME注册仓库的库存小量增加也配合了交割结束后的回落,在目前市场的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之前,这种利用现货紧张的升水以月为周期的运做仍然有可能得到持续.同时期权市场上我们看到的持仓仍然集中在3100美圆之下,说明铜价的震荡区间没有发生改变.而作为影响铜价的只要因素之一的美圆在近期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但总体上没有对其下跌进行否定,换言之,美圆的上涨没有得到确立之前,铜价的震荡上行也同样难以得到否定.短线看,此次铜价的上行所形成的缓慢通道仍然保持完好,昨日的冲高力度已经不如前期,上方的压力仍然存在,市场有可能再一次测试通道的下轨.中线看,其区间震荡的特征较为明显,布林通道几乎走平,提示市场限于区间当中,而昨日中轨对铜价的上涨加以限制,使之没有越过该线,均线系统的交织以及摆动系统的中线运行提示铜价仍然没有走出区间行情,我们密切关注近期的通道在测试下轨之时能否为多方坚守,一旦不守,则铜价难免再下一城.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inggo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